【精】 *不理让天津被误读了百年
近几年,中国越来越流行旅游。一到长假,大家都心有灵犀般的换城生活。你来到我的城市,我去到你的故乡。几乎所有人都从土地和工作中解放出来,寻求属于自己的精神睡姿。
我以为,不管如何游走,漫长的旅途至少会叫人宽容。览天地之大,一个人不能不谦卑、不从容。那是在看过生命不同受苦的形式之后真正生长出来的同理与谅解。
在国庆长假在1100万人涌来杭州的时候,我毅然上津。在朋友圈定位天津,底下纷纷留言:怎么去天津了/天津有什么好玩的/去吃包子吗?
天津作为北京的幕后舞台,似乎一直太过默默无闻,低调到只能让人们想起*不理和大麻花。
这是一座平静的城市,没有京城的富足,也没有京城的凶险。于是才会有这么多人物选择栖居在这个进可攻退可守的地方。徘徊在五大道里的八十多个名人故居间,我仿佛一下穿越到民国。
天津不像杭州惺惺地捏着每位名人、每个故居,也不像北京因随处可见而风轻云淡。在这里,一切只是生活。
就像海河上的游船,平静地航行在水面上,既不寻求幸福,也不逃避幸福,它只是向前航行。底下是沉静碧蓝的海河,头顶金黄太阳。
天津得天独厚的港口让它成为了一个通商口岸。从前外**队打到北京,也得从天津的大沽口登陆。那时候南有上海,北有天津。
因此何止梁启超要逃来此处,连这个封建**最后的主人傅仪也要安之于静园,在外国势力间左右逢源。
这个有过九国租界的城市,随处可见各式风格的洋建筑。如今十里洋场不在,风情却依旧。人们安安稳稳生活在里面,柴米油盐,乐得其所。在袁世凯旧宅里,餐饮老板赚的不亦乐乎,食客们也丝毫未觉不妥。
始终觉得,一个城市总该带点水才有灵气。在这复杂世界里,唯有透过水的静谧与澎湃,才能感知如今已经很稀缺的寂与静。在海河上总览天津,丝毫不逊巴黎莱茵河上的观感。那些风云叱咤的人物,如今只能乖乖的都挤在一处。
天津的文化和历史早已融入到生活里,宠辱不惊。出租车上司机操着一口亲切的津话说:“你们杭州那么好的地方跑天津来做什么。”
当瓷房子外人山人海时,弘一故居游人寥寥,一堵红墙仿佛隔绝了世界。这位悟道的大师,最终也如他所说,绚烂之极,归于平淡。任后世猜测他的种种疑团。
月圆夜恰逢天津曲艺文化嘉年华闭幕式,赶紧买了票去听最地道的天津相声,那真真是说、学、逗、唱样样不落。当大家都统一步调阳春白雪的时候,天津却毫无遮掩的演绎着它自己的下里巴人。走到大街上,听天津人的日常对话也如听相声一样让人乐呵。这是一座开心指数很高的城市。
来到天津,生活不再别处,它就在你的心里,如津菜的酸甜味一般酿开…
【话题讨论】
1、以上观点你同意吗?
2、你如何看待这件事?
【热点组话题评论员:涵涵】
聊区gl
清清澈澈、婉儿 ゛
2017-12-11 09:13:45