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特别喜欢的特意留下
年轻时的苏轼,才华足以碾压所有同龄人。
北宋中期,公元1037年,苏轼出生于四川眉山,父亲苏洵是著名的散文大家,生下三男三女,前四个孩子相继夭折,最后只剩下了苏轼和弟弟苏辙。
苏洵对儿子的教导非常严厉。严厉到什么程度?外出办事前,苏洵丢了一本《春秋》给儿子,嘱咐说:“我回来之前,必须给我背完,要是背不下来,你就等着挨收拾吧。”
结果老爸回来前,苏轼才背了三分之一,整个人为此提心吊胆,夜不能寐。甚至六十多岁时,还梦见父亲监督背书,可见苏洵对他要求之严苛。
曹晓凌《三苏图》
01
公元1057年,21岁的苏轼和18岁的苏辙,在老爸苏洵的带领下参加科考。
当时礼部出的命题作文,名字叫《刑赏忠厚之至论》,意在论述君王在奖惩上宽大为怀的原则。
当时的主考官是文坛领袖欧阳修,考卷收上来后,欧阳修读到其中一篇,发现立意高远、文笔老道,该拿第一。
欧阳修的学生曾巩也在考生之列,他心想:“嗯,老子文笔天下第一,写得这么好,肯定是我的学生曾巩。”
为了避嫌,他就把这篇文章列了个第二。欧阳修本来是为了“大义灭亲”,结果揭开卷名一看,不是曾巩写的,就这么阴差阳错,苏轼只拿了第二。
点错了名次还不够郁闷,最让欧阳修内心郁闷的是,文章里,苏轼引用了一个典故,说尧帝本来要判一个人*刑,结果本着宽大的原则赦免了犯人。
欧阳修回家翻遍了所有的藏书,*活找不出这个典故的由来,心说我这样通晓古今的博学之人,难道读书还不如一个二十多岁的小子?
于是他把苏轼找来,问:“这个典故,你哪儿读到的?”
苏轼说:“您去翻《三国志·孔融传》。”
欧阳修回家一翻,还是没找到这个典故,跑回去问苏轼:“《孔融传》里也没有呀。”
苏轼笑说:“哎呀,不好意思,我瞎编的。您看那孔融传里,曹操灭了袁绍,把袁绍儿媳妇送给了儿子曹丕,孔融听了,很不满意,跟曹操说:当年武王伐纣,就把妲己赏给了弟弟。曹操一听,问,你这典故从哪儿来的?孔融说,我瞎编的,但我也有我的根据:你能做出这种丑事,古人也能做出来。”
欧阳修书法
最后,苏轼对欧阳修说:“同理,像尧帝这样的大德,肯定会做出我瞎编的那种事。”
欧阳修不但不恼,还夸赞道:“你小子真是读书读到血液里了。”
此后,欧阳修逢人便说:“后生可畏,我不行了,三十年后,估计就没有人记得欧阳修的名字,以后文坛就是苏轼的了。”
快乐女神 官方爱书 こ 果儿゜ 2018-03-13 21:05:44